此二维码将于3:00后失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协会动态
2025(第六届)中国橡胶新材料暨混炼胶技术论坛在江苏常州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08    作者: 王小芳    来源: 橡胶材料专业委员会 订阅

9月3~5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材料专业委员会主办、阿朗新科高性能弹性体(常州)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第六届)中国橡胶新材料暨混炼胶技术论坛,在江苏常州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以“特色铸基,协同致远——混炼胶行业创新共赢新征程”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橡胶新材料、混炼胶、特种胶的生产及贸易公司、科研单位,以及橡胶制品、胶管胶带、轮胎及原辅材料设备等企业的代表共计200多人参加。论坛旨在携手上下游行业伙伴,共同探讨混炼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同期,还举办了小型展览会,集中展示了混炼胶领域的最新材料与设备成果,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解决方案与合作机遇。

阿朗新科高性能弹性体东北亚销售副总裁路伯扬致辞时表示,阿朗新科始终深耕橡胶行业,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充满信心,所以持续加大在华投资,以本土化研发和生产能力,赋能中国橡胶产业升级。同时,与下游混炼胶行业紧密合作,定制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推动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协同创新。

他指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电子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混炼胶行业带来新机遇,但行业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低价内卷等挑战。希望橡胶行业以创新驱动差异化,以协同实现共赢,共同携手,以创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引领行业未来。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作了《中美贸易战给中国橡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视频报告。

她说,美国对中国橡胶制品征收高关税,对中国橡胶产业会有影响,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第40章项下美国市场仅占8%,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和培育,美国以外的国家占我国出口市场的比例至少80%以上。

从产品类别看,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基地在对美出口中发挥了显著的转圜作用。中美贸易战冲击比较严重的是“走出去”较少的中国橡胶制品和手套企业。为长远发展考虑,如果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建议海外建厂。

“产品同质化、品牌识别度差、供大于求,是造成内卷严重、利润下滑的原因。”徐文英在谈到如何跳出“内卷”困境时表示,企业一方面要坚守初心、坚持科技创新,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型;另一方面要看清形势、找准方向,未来橡胶产品必将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工厂管理也向精益化管理、国际化布局发展。

徐文英希望企业永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不畏困难、努力拼搏,并相信困难终会过去。

江苏冠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祝斌,作了《全球视野下中国混炼胶行业发展方向--及浅谈冠联全链条精益化管理实践之路(创新精益)》的报告。

祝斌详细分析了全球及中国混炼胶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他指出,2024年全球特种混炼胶市场超过30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37亿美元,增长率预计7.8%,其中高端市场主要由航空航天和医疗设备驱动。中国特种混炼胶市场2023年约23亿元人民币,并预计2031年将增至约40亿元人民币。此外,欧美、亚太和新兴市场在全球混炼胶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欧洲对环保的要求推动了绿色混炼胶的发展;印度、东南亚等地区也在不断崛起,成为全球制造转型的核心区域。

祝斌指出全球混炼胶增长趋势的引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新能源汽车革命、全球老龄化人口带来的医疗行业发展和高端医疗需求增长、区域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和欧盟“绿色新政”对高性能材料的推动,以及新兴市场领域如能源储存的发展。他特别指出,新能源汽车革命不仅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超车,也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3%。

祝斌还梳理了中国混炼胶的发展历程和对当前行业现状做了分析。他指出,中国混炼胶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企业应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未来,企业发展要明确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他还强调,数字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是未来趋势,有了AI驱动,混炼胶企业可以大大加速配方的开发,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最后,祝斌还分享了对企业精益化管理实践的经验和看法。他强调,精益化管理应作为一种持续的过程,不断追求进步,而不是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客户需求来定位,找准自己的赛道,精准经营。他还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建议,包括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全球布局策略、能力体系建设等,并分享了冠联在创新精益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包括如何管理员工、设备产线、原材料等方面来做好工厂精益化管理。

无锡易北河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张路路,分享了《无锡易北河的百年工艺传承与本土化创新之路》的经验。

张路路分享了无锡易北河的百年传承之路及产品创新本土化。他强调,无锡易北河一直秉承严谨高效、敬业创新精神以及专业诚信、协同共赢的发展理念。PTE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传承了丰富的混炼胶生产工艺经验,多样化的配方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强大的专业性团队。他们注重精细化管理技术,精细的配方设计,个性化的员工培训,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精益求精的质量管控,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张路路还介绍了无锡易北河在本土化方面的工作,包括原材料本土化、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和服务本土化。其中,无锡易北河在原材料本土化方面,通过选择进口和国产替代原材料,并设置不同的产品代号,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在研发本土化方面,无锡易北河按照中国客户的特殊需求,一站式定制优化,并传承了德国百年的生产工艺和更高效的生产方法和工艺。

张路路还分享了无锡易北河在差异化竞争方面的破局之道,包括优质化、差异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在优质化方面,公司坚守产品稳定性,并通过差异化策略提供优等产品和替代产品供客户选择;在智能化方面,公司已设计了软件,以完善数据库以更好地为客户解决配方设计和工艺设计的能力;在国际化方面,公司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减少内部竞争压力。

张路路同时还阐述了无锡易北河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上所做出的努力,并展示了公司产品的优异性能和成品率。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走本土化创新路线,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兼具品质根基与市场竞争力的高质量的特色之路。

阿朗新科高性能弹性体亚洲技术总监程宝家博士,作《高性能弹性体的研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程博士就可持续工艺和产品、环境足迹测算、价值链协同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等重点话题,与在场行业伙伴开展深入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透明供应链,开展环境足迹分析。当前,随着行业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路径的关注不断提升,阿朗新科正积极运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评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潜在环境影响,并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系列产品的环境足迹信息。通过对原材料、能源、物流与包装等关键环节的测算,阿朗新科开展“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化评估,帮助下游客户优化碳排放与资源利用,携手共创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二是,绿色创新驱动,打造负责任的化学品。在生产端,阿朗新科不仅采用Keltan®ACE 催化技术等先进工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催化剂残留,还针对目前仍在使用的高关注度化学品,积极开展替代方案项目,探索更环保、安全的解决路径。在产品端,阿朗新科加速生物基单体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已经商业化的Keltan® Eco产品,推出ISCC PLUS认证的产品系列,显著降低碳足迹。目前,阿朗新科正在逐步推进旗下所有工厂产品的ISCC PLUS认证。未来,常州EPDM(三元乙丙橡胶)工厂与在建的HNBR(氢化丁腈橡胶)工厂也将陆续完成该认证。

三是,催化创新协同,共创可持续橡胶配方。在不断优化自身运营和产品可持续性的同时,阿朗新科还积极推进价值链合作,通过绿色配方设计,携手客户共同探索更环保的应用路径,为行业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绿色解决方案。

会上,程博士分享了多个环保配方设计案例。例如,在配方中引入ISCC PLUS认证的Keltan® Eco、废旧轮胎热裂解炭黑及生物基增塑剂等环保材料,不仅能够保持优良的力学性能与加工性能,还有效提升了整体的可持续材料含量,从而开辟更多绿色配方选择。

善贞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必义,就橡胶制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破局之道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当前橡胶行业发展在全球绿色变革大背景下,橡胶制品企业如何去破局,汪必义指出,企业要重构认知边界、打破传统思维、重塑生态,实现企业从环保合规者到绿色规则制定者的转变。他同时指出,上下游发展不是孤立的,要建立全生态的共荣共生,去创建产业链命运共同体,在技术创新、资源可循环利用、绿色研发等方面一起去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去打造智能化、差异化、绿色可持续方面的竞争力,为此善贞在绿色原材料的研发、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上也一直在努力,去赋能橡胶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汪必义还发布了橡胶行业垂直AI工具平台-AI RubberPower橡力智擎,包括配方物性预测、橡胶原料智选、配方工艺开发等5个模块,帮助混炼胶企业快速调整配方,大大缩短配方开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青岛科技大学橡胶教研室主任吴明生,作了《因材施法,橡胶混炼工艺确定、评价及新技术进展》的报告。

吴明生首先从混炼胶结构入手,分析了混炼胶微观结构与硫化胶性能的关系,提出混炼的要求,以及因材施法确定炼胶工艺的原因。他强调了炼胶过程的3个关键环节,包括准备工作、混炼工艺和后处理,这些环节对混炼胶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他指出混炼胶的基本要求包括流动性、分散度、胶料性能和美观度。他强调了稳定性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指出国内橡胶企业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上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吴明生通过密炼机冷却水温度对胶性能的影响,以及各种混炼工艺条件对炭黑分散度的影响,分析了因材施法的原因。他还介绍了胶料混炼时填料的分散机理,包括破碎机理、剥蚀机理和崩解机理,其中崩解机理则是湿法炼胶,通过高压下泄压产生空穴效应,气泡破裂使膨胀的炭黑团聚颗粒打开,被橡胶包覆,得到颗粒尺寸极小,超高分散度的母胶。

关于混炼胶的质量评价,吴明生指出外观检测是解决客户投诉混凝胶企业质量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挤出特性的检测则是通过橡胶挤出流动性试验仪进行,分散度检测则是行业难点,快速准确的测试方法目前还没有,透射电镜、炭黑分散度、粗糙度系数测量和橡胶加工分析仪等方法都是较有效的方法。此外,电阻法也是一种新的方法,用于检测导电材料的分散。

关于混炼胶的质量控制,吴明生强调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对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原材料、工艺条件、设备、操作人员等方面的稳定性控制方法。同时,提出了从原材料、制造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成本调控的建议,并强调了在制造过程中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最后,吴明生介绍了混炼新技术进展,包括开炼机混炼新技术,智能密炼机、串联密炼机、梯度恒温密炼机技术,低温一次法连续混炼新技术,螺杆连续混炼新技术,行星挤出连续混炼技术以及液相连续混炼新技术的应用。其中,智能密炼机在制品领域已实现自动化,串联密炼机可用于高填充白炭黑胶料的混炼,梯度恒温密炼机可用于维持某一时段温度恒定,低温一次法在轮胎厂已得到广泛应用,行星式挤出连续混炼设备的应用前景广阔。

博戈橡胶塑料(无锡)有限公司材料研发经理吕秀凤,作了《汽车减振产品橡胶材料设计之“根本”思考》的报告。

吕秀凤首先介绍了博戈集团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在中国的工厂布局,以及在全球的发展布局。博戈集团的产品主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的底盘件、动力总成和轻量化产品等。

吕秀凤站在材料工程师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多年工作中的思考。她指出了橡胶行业中原材料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原材料在配方体系中的反应机理不清晰,需要加强原材料在典型配方中的验证等。同时,也探讨了混炼胶的稳定性和追溯性问题,特别是在刚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对制品企业提出了挑战,实际上是对橡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挑战。此外,她还提到了季节变化对材料质量的影响,以及新配方设计的挑战。

她指出橡胶材料及性能变化的复杂性,并提出了“玄学”概念。博戈亚太通过消化吸收博戈集团多年的技术积累,不断加强国内基础研究,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日益发现的需要,同时为规避因国内外气候、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整体上不断地提高其亚太研发技术能力。

最后,她呼吁上下游一起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早日为橡胶材料脱掉“玄学”的帽子。

德国沃可集团材料研发总监Dr. Jonas Ziegler,作了《绿色配方:弹性体开发中的可持续路径》的报告。

Dr. Jonas Ziegler首先介绍了绿色材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包括原材料的回用和生物基材的使用。同时,他也谈到了废旧轮胎的处理方式,包括填埋、回收、回用和燃烧,并指出德国法规对废旧轮胎的处理要求越来越高。他还介绍了使用甘蔗提取原料乙烯,以及使用巴西橡胶树、蒲公英、银胶菊提取天然胶的主胶。此外,还介绍了使用生物乙醇、大豆油、葵花油、棕榈油等原材料进行增塑剂的生产,以及使用木质素和稻壳替代炭黑作为填料的应用,并强调了在轮胎行业中应用的前景。

Dr. Jonas Ziegler提出在欧洲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强调了在中国市场的挑战,即在2050年协助欧洲市场实现碳中和。他还介绍了使用绿色原材料制成混炼胶的方法,包括使用聚合物、填料和增塑剂等材料,并强调了良好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展示了使用经过认证的生物基原材料和回收原材料,以节省化石原材料的成本。最后,他对比了使用可回收的原料制成的增塑剂和使用生物生产的炭黑进行填充的方法,并强调了正确的供应商和来源对材料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报告中还介绍,德国沃可集团是一家德国家族企业,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包括发动机周边的减震、悬置件和密封条等,同时也是热管理供应商,为主机厂提供水阀或智能集成热管理模块,以提高热量应用效率。

福沃克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飚,作了《汽车底盘高端衬套性能品质跃升的关键所在:高品质混炼胶与模具配套的系统化方案》的报告。

黄文飚首先介绍了福沃克集团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产品范围。1988年开始,福沃克进入汽车底盘减震行业,并在全球各地成立分公司。随着德资品牌的到来,公司在中国的产能逐渐增加,并在中国设立了新的生产基地。公司已在苏州成立三家公司,其中福沃克苏州工厂三期计划今年年内开工建设,计划在2026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福沃克的主要产品包括减震衬套、空调管道和衬垫等。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公司的产品性能品质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舒适性、操控响应和声控制、使用寿命等方面。

黄文飚主要介绍了两款典型的汽车减震产品——液压衬套和高刚度开口衬套,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液压衬套主要用于中高端汽车底盘的减震,通过液体流动(阻尼机理)来减轻外部冲击和吸收震动,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对模具精度要求,阻尼角大于40度。液压衬套的制造过程中,面临着内部环境、阻力液侵蚀、气候和复杂环境等挑战,因此对橡胶的配方设计和模具精度要求极高。随着新能源车底盘重量的增加,对橡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的衬套需要更高的刚度和复杂度。开口衬套的设计可以减少工艺复杂性,提高舒适度和耐久性。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精确的收缩率补偿,控制分型线的设计,保证橡胶注入后不溢出或硫化波动,抗蠕变稳定性,动态刚性一致性,以满足车辆的性能要求。同时,回弹性和疲劳寿命的平衡也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挑战。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生产商需要不断磨合和实践,以达到理想的产品状态,以满足主机厂的需求。

黄文飚还强调模具设计与橡胶配方的紧密配合,以及智能模具系统的开发。在模具设计过程中,通过模拟不同的橡胶配方,进行原材料的配合,并在内部环境中进行模拟,以实现产品的匹配。同时,智能模具系统的开发也在不断推进,能够适配不同的压力温度下进行调整。此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也为生产过程中的失误减少提供了保障。最后,他强调了业界各方的创新实践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要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成套项目室主任韩帮阔,作了《密炼机等核心装备的创新迭代赋能混炼胶行业破局》的报告。

韩帮阔介绍了“大橡塑”的发展历程,强调“大橡塑”深耕橡胶机械领域70年,既是中国橡胶塑料机械的摇篮,又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他又介绍“大橡塑”的密炼机等橡胶混炼装备的节能减排、使用寿命延长的技术优势,并指出混炼装备未来发展方向,即向智能、环保、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混炼胶企业提供最先进的橡胶混炼装备和技术,实现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最少的排放、最高的自动化生产出品质最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混炼胶。

青岛海德科智能密炼上辅机公司总经理程立,作了《数字化赋能紧凑型密炼中心解决方案》的报告。

程立首先介绍了海德科的发展历史,还介绍海德科为了适应中小型混炼胶客户在大型4层楼密炼中心的基础上彻底进行方案优化做到8-16米厂房就能安装下一整套密炼中心设备,大大节省了客户的投资成本。在智能化方面,海德科拥有整套密炼中心信息管理软件开发团队,可以实现从下达生产计划自动排产、原材料入库、生产过程全流程追诉、产品先入先出信息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可以统计出每一批次胶料质量的稳定性、计算出胶料的原材料成本、生产此批胶料的能耗、设备生产效率OEE分析等关键数据,为企业做决策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提高企业综合效率。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小芳、江苏冠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祝斌,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论坛活动。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材料专业委员会顾问侯凤霞主持了嘉宾访谈环节。

围绕行业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话题,天津中和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运、潍坊潍星联合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永国、克莱伯格橡胶(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敏、德国沃可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企业发展/无锡沃可总经理包政、天津鹏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橡胶管路部科长陈亮、吉利汽车研究院材料工程师李吉鹏等嘉宾,展开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

天津中和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运强调了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并提出产品的价格和性能要与客户的需求精准挂钩,他强调企业发展找准市场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

潍坊潍星联合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永国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的混炼胶产品主要服务于线缆和胶管行业,并已形成的两个产业基地。他介绍,在产细化产品方面,潍坊潍星联合橡塑建立模块化和柔性化的制造体系,提前布局非标产品,缩短研发周期和试错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他还介绍了公司在供应链、生产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策略,强调了与客户的协同共生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数据驱动经济驱动的生产计划。同时,也强调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克莱伯格橡胶(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敏分享了克莱伯格在高端特种胶混凝胶领域的服务,包括如何打造特色服务体系以保障需求的精准落地,以及如何在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品控中提升效率。她指出克莱伯格在中国市场扎根20年,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材料供应商,并与顾客进行深入沟通,以满足其需求。在原材料的精细管控和持续执行方面,克莱伯格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并建立了精密的生产控制过程。在出货时,克莱伯格严格检测并建立了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克莱伯格对材料的“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找到关键的控制点,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同时,克莱伯格也对原材料供应商提出了要求,以保证其稳定性。

德国沃可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企业发展/无锡沃可总经理包政强调了混凝胶产品的重要性,并表示沃可将继续与国内二次开发和二次配方的混炼胶企业合作,以适应中国客户的需求。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参与市场竞争的态度,欢迎有意与沃可合作的企业建立联系和沟通。包总还谈到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策略,强调了在二次开发二次配方的基础上,强调反向输出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与德国、美国等国的供应链价格相同,失去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在海外市场上进行完整的供应链布局。

天津鹏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橡胶管路部科长陈亮提出了汽车胶管对混炼胶等橡胶原材料的使用需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他还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建厂到现在的发展阶段,并强调了终端客户的变化对产品需求的影响。他还提到了对混炼胶需求的变化,包括硫化剂增塑剂、阻燃、气味等,以及碳排放的问题。他还提到了材料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在规避波动和提升一致性方面的努力。同时,他也提到了产品合格率的提升,以提升竞争力和服务客户。此外,他还强调了设备和软件的自动化程度,以提升生产效率。最后,他强调了产品追溯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产品在汽车厂商中的重要性。

吉利汽车研究院材料工程师李吉鹏提出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的挑战,包括高度集成的电池电控、电驱高度集成,以及油冷系统的挑战。油冷系统的密封性能和耐久性要求极高,尤其在转速超过3000的电驱中,可能会面临新的需求。此外,电池方面的高压线束也是一个关注的方向,尤其是在特斯拉等主机厂中,铝导线的尺寸和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满足绝缘性和电气性的要求。

他还强调了新能源汽车内饰对环保的要求,特别是对橡胶密封条的要求,包括低气味、低散发的特性。同时,他也提出新能源汽车对橡胶件的需求,包括耐油、耐老化和寿命等方面。最后,强调了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并祝愿混炼胶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引领橡胶工业高质量发展,并希望原材料供应商能提供更多满足需求的新材料。

在主办方统筹安排下,会议代表分3条线路,实地参观博戈橡胶塑料(无锡)有限公司、无锡沃可发动机降噪部件有限公司、无锡易北河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德资橡胶汽车零部件和混炼胶企业。

图为会议代表参观博戈橡胶塑料(无锡)有限公司

图为会议代表参观无锡沃可发动机降噪部件有限公司

图为会议代表参观无锡易北河塑胶科技有限公司